他用一生研究了真实的《权力的游戏》。
罗伯特·A·卡洛,通常称罗伯特·卡洛,1935年生人,今年已经82岁了。他出生纽约上西区,这个区域以纽约市的文化和知识中心而闻名。
父亲是一个犹太商人,母亲体弱多病,在卡洛12岁那年去世。他遵从母亲遗愿,进入霍瑞曼斯高中就读。
卡洛在高中时,将自己学校的一份校报译成俄文,向苏联的学生邮寄了一万份,那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我国刚刚按苏联模式对高等教育的院系有过一次重大的调整。
卡洛的学业顺风顺水,高中毕业以后,他进入了普林斯顿大学主修文学。在校期间,他就已经成为了当时的名编辑。他笔头很勤,但是有个毛病,无论是校内的论文还是校外的文章,他总是写得很长。他在校内发表过一篇关于海明威和存在主义的文章,因为实在是太长了,以至于学院后来规定了学生论文的字数上限……
毕业后,他为米德尔塞克斯县的短暂地工作过一段时间,但他后来还是离开了政坛,这是有原因的,卡洛回忆了一件小事,他当时陪同党主席参加竞选活动,看见一个警察跑过来报告主席说:“已经给了他们教训”。他身后是一些被逮捕的非洲裔美国公民,
“ 并不是那个警察粗鲁的言行给我留下了坏的印象,而是他们对正在发生的事感到太自然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些细节仍然历历在目。也可能是这些由“小事”积累起来的感触,以及特殊的时代背景让卡洛感受到了某种责任。
他后来在长岛的《新闻日报》担任记者,写了一篇很长的系列文章,他认为当时政府正在进行的一项决策:架设一座穿过长岛湾的桥梁是不合适的。
卡洛坚信这篇文章被当时的州长纳尔逊·洛克菲勒读到了,并让他重新考虑了这次提案,但后来议会还是以压倒性多数票通过了这项提案。这个结果让卡洛大失所望,他知道自己的建议是绝对合理而应该被接受的,但是却丝毫没有改变事情的结果,这件事让他的信念动摇了。
一直以来,他都相信民主国家的权力来自投票箱(power in a democracy comes from the ballot box),但是这件事让他意识到,除了投票箱外他对政治一无所知,并由此产生了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恐惧。
·林登·约翰逊被视为《纸牌屋》主角弗兰克·安德伍德的原型。“而且是个没有那么无情的林登·约翰逊”(MIC)
“ 一个从未当选过的人他有足够的权力扭转整个州的局势,而你根本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他产生了了解更多民主细节的渴望,这次的经历让卡洛的人生彻底调转了过来。50岁前,他是个典型得不能再典型的“人生赢家”。无论做什么事都似乎能够轻易地获得世人的瞩目。50岁后,他把全部的时间都献给了传记的研究和撰写。整整32年,他完成了这部巨著的前四卷,去年他已经完成了第五卷的大部分研究和400页的手稿整理。
今年1月他接受采访时说:“我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完成,大概需要2年到10年的时间。”
其实,在系列第一本书《权力之路》1982年出版之时,卡洛的这项工作就已经备受瞩目,开始疯狂拿奖。
光是美国艺术和文学学院,就给他颁了两次。第一次是学院奖,第二次是金质传记奖章。不过要说最受瞩目的,还是他拿到的两次普利策奖,以及,虽然最后一卷并没有完成,但是美国国家图书奖仍旧为他颁了“终身成就”奖。
这本书的研究功课非常困难,1975年卡洛开始这项工作的时候,林登·约翰逊已经去世了,不过好在两代人的年龄差距不是非常大,所以卡洛仍然能找到很多总统的同辈、事件相关的当事人。
约翰逊以“谎言总统”闻名,围绕他的议论总是有许多的阴谋论,要辨别这些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卡洛着迷于个人和历史细节,他翻遍了林登·约翰逊的所有档案资料:相关人士、名人档案、国会档案甚至家书、白宫中心档案……这些归类为“林登·贝恩斯·约翰逊档案”的资料加起来的总厚度大概十米。卡洛从这些中不折不扣地还原出了一个作为政客的林登·约翰逊:
在每一天,甚至每分钟的言行中,政客们利用自己的经历、见解和话术来影响或控制其他人的行为。
在这本书对于事件的描述中,卡洛仿佛开了上帝之眼,他了解事件发生发展的每一个细节,最可怕的是他们都是真实而准确的。
《林登·约翰逊传》详实记录了美国第36任总统林登·约翰逊的一生,是了解20世纪美国政治、历史的必读书,被誉为“大师级的作品,我们这个时代的伟大传记”。
林登·约翰逊出身于美国最偏僻落后的地区之一,穷困潦倒,所受的教育平凡无奇,但年仅三十二岁,就已登上国家权力舞台,不仅在国会占据一席之地,影响力甚至超越了自己的选区,被视为“洞察人心,具有极强领导力,操纵立法的天才”。
三十二岁的约翰逊,其一生的主要套路已基本建立,并清晰地显露出来。他展现出非凡的政治天赋,以金钱为杠杆来撬动政界,获得权力源泉。他为自己清楚地寻找到一条通往权力的道路,并无所不用其极地毁掉这条道路上的一切障碍,建立起属于自己的权力与财富帝国……
美国著名作家,两次普利策奖得主,美国国家图书奖得主,作品成为美国两百多所高等院校必读书。
85后生人,自由译者,文字与影像的狂热追随者,野生生活艺术家,译有《当呼吸化为空气》《纸牌屋》《再会,老北京》《东北游记》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