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永远怀念把生命献给非洲的中国同胞

在赤道几内亚港口巴塔市郊,有一处中国人墓地。在遥远的异国他乡,一座座简单的墓碑,记录着15名同胞曾经鲜活的生命。

这片有着30年历史的墓地中,年代最久远的一座墓碑,是用中文和西班牙文书写的“何贤杰同志之墓”,落款为“中国医疗队一九七八年三月三十日立”。据在巴塔的中国第20批援赤几医疗队队长邹延澄介绍,何贤杰是一名眼科医生,1976年至1978年曾为中国第6批援助赤几医疗队队员,中国海南琼海人,因突发疾病在赤几去世。

邹延澄说:“每年清明节,中国驻赤几大使馆官员、中国医疗队队员和当地中资机构人员都会来扫墓,医疗队员们会为何贤杰献上自己编制的花圈。”

中赤几经济技术合作开始于1971年,从那时起许许多多的中国技术专家和工程建设人员来到这里。当时的赤几经济落后,卫生条件差,疟疾、伤寒等疾病肆虐,缺医少药,无饮用水。但是顽强的中国援建者,还是留了下来,把汗水甚至是生命抛洒在这片沼泽和原始森林中。

在距巴塔100多公里的恩圭-蒙戈莫公路旁,长眠着1977年在援建该公路时因车祸殉职的原中国浙江省交通厅副厅长刘伟。据中国路桥公司赤几办事处工作人员介绍,每到清明节,当年的赤几工程部部长都会上坟祭奠。现在,老人年事已高,但他的孩子还是定期来墓地清扫杂草和摆放鲜花。

如今,在赤几有22家中国专家组、医疗队和企业,共有员工2700余名。他们多数从事社会住房、会议中心、体育场馆、电站、港口和电网等基础设施项目的建设,以质优、高速的施工赢得了赤几政府和人民的信任和广泛赞誉。

中国驻赤几大使严小敏说,由于自然环境和医疗卫生条件差,疟疾、伤寒等疾病在赤几依然普遍。中资企业采取各种措施提高员工待遇、改善其工作和生活环境,最大限度地降低疾病的危害。大使馆工作人员还多次走访专家组、医疗队和企业,关心中国员工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驻赤几中资企业商会的筹备者说,长眠在巴塔墓地的前辈用生命换来的援建工程已成为中赤几友谊最坚固的基石,他们的奉献精神也将被一代代中国援非建设者所传承。现在,在确保工程质量的同时,也注意生活的质量,是现代中资企业援非建设者的追求,前辈们也一定会为此感到欣慰。(记者刘芳)

,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联系方式:0471–4811341、4811342、48113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