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来自中国的真挚情谊
巴塔至涅方公路改扩建项目沥青混凝土搅拌楼电气工程师任雨山(左二)正在为项目中外雇员讲解机械维修知识。
今年8月,在赤道几内亚,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国路桥”)承建的1号国道巴塔至涅方段改扩建工程正式竣工。通过线路改造与优化,这段始建于上世纪70年代、通行条件尤其是安全性备受质疑的道路终于告别了过去。“改扩建之后的巴塔至涅方公路的通行条件和通行质量得到了实质性的改善,我们的工作让赤道几内亚交通版图上最重要的这一条横线被拉直了、加宽了,让这条交通干线优化成为最安全、最便捷的优质道路。” 中国路桥赤道几内亚办事处巴塔至涅方公路改扩建项目经理潘高仑说。
据介绍,由陆路到海路的交通运输是赤道几内亚最为重要的交通命脉。由中国路桥参与修建的这条赤道几内亚1号国道,由西至东贯通了赤道几内亚大陆地区,在赤道几内亚的大陆版图上画了一道连贯的横线%的物流量,是赤道几内亚名副其实的交通主干道。中国路桥改扩建的巴塔至涅方段,是大陆地区唯一的港口——巴塔港通往内陆的要道,该路段的起点为巴塔市环城路,终点为涅方市,全长60公里。改扩建工程竣工时,道路全线米,同时全线处急弯也全部得到改善。
中国路桥是中国不断扩大对赤道几内亚的经济援助、加强双方务实合作政策背景下的典型建设队伍。在赤道几内亚的交通版图上,遍布了中国路桥人拓荒的足迹,赤道几内亚人民因这支队伍的英文名字而亲切地将其简称为“China Road(中国路)”。作为中国路桥的前身——我国交通部援外办公室,自上世纪70年代就以经济援助的身份艰苦奋斗在赤道几内亚的土地上。他们建设的恩圭—蒙戈莫公路、涅方—恩圭公路等项目至今仍在该国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外经公司,中国路桥于2000年进入赤道几内亚基础设施建设市场。13年来,中国路桥在赤道几内亚承建了29个工程项目,累计为赤道几内亚修建道路902公里,桥梁3571延米,同时还承建了重要港口和国家公园等项目。
在中国携手赤道几内亚共同发展的友好历程中,中国路桥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中国路桥人在赤道几内亚穿雨林、抗疾病、守寂寞,用双手和意志为一度贫瘠的非洲土地铺筑了条条通达道路,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中国作为“非洲人民全天候的好朋友、好伙伴”的线号国道巴塔至涅方段改扩建工程,尤其体现了中国路桥人的智慧和毅力。巴塔至涅方公路一期在上世纪70年代开始修建,由于当时施工条件有限,道路基本沿原地貌修建,所以路线等级较低。路段中,急弯、陡坡、长坡大量存在。之后的多次翻修,也主要是对路基、路面和桥涵构筑物进行技术改善,对该道路面临的最大问题——线路改造没有进行妥善解决。随着近年来赤道几内亚经济的迅猛发展,政府大兴基础设施建设,全国的交通运输需求随之激增,巴塔至涅方公路的技术等级已远不能满足运输需求,恶通事故频发,线路改造与优化迫在眉睫。由于改线的施工难度大、风险高,对承接工程的企业有着较高的技术要求。在对沿线地质地貌进行充分考察与调研的基础上,中国路桥向赤道几内亚政府提交了道路优化设计方案,并于2011年10月正式承建了该道路的改扩建工程,着手改善该道路的通行条件。
落实改建方案的过程中充满了挑战。巴塔至涅方公路途经重丘陵地区,地形变化很大。为了彻底优化原有老路,最大限度地减少陡坡、长坡和小半径弯道,数量巨大的拓荒与填挖工作不可避免。同时,巴塔至涅方公路作为赤道几内亚最重要的交通干道,现有交通流量巨大,改扩建项目必须在保障现有交通的情况下进行。加之该道路靠近巴塔市新建成的数家石料采集场,每天有超过7000辆各类车辆运输通行,且多为大型和重型货车,使得改扩建施工面临巨大的交通干扰。气候的限制也给施工工作增加了难度。赤道几内亚属于热带地区雨水丰沛的赤道雨林气候,在此地进行道路工程施工只能利用旱季进行,所能有效利用的施工时间十分有限。自然地貌、现有交通与气候限制对改扩建的施工组织设计工作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此外,工程建设者面临的更加危险的挑战是非洲地区十分普遍的热带疾病。赤道几内亚是疟疾、伤寒等热带疾病的重症灾区。十分有限的卫生条件和防不胜防的病毒侵扰,让来自中国的工程建设者经常会出现严重的患病症状。自巴塔至涅方公路项目开工以来,在项目共68名工程人员中疟疾累计发作近700人次,伤寒发作近50人次。热带疾病直接威胁工程建设者的身心健康,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项目的正常推进。
为了充分保证安全、顺利、高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项目部在事故频发路段的施工中,为通行车辆和行人设置容易识别的减速坎和标示牌,并安排专人在施工中疏导交通,避免交通事故的发生。在日常管理中,项目部更是将安全生产作为首要工作。对每一位项目施工人员和施工车辆驾驶员进行严格培训和细致指导,并在每个星期固定一天作为安全生产日,全体工作人员对各分项工作进行细致深入地安全隐患排查。巴塔至涅方公路改扩建项目开工以来,道路全线没有发生一起因工程施工而引发的交通事故。
“这个项目对我的工作来说是个福音。这条路改扩建之前的十多年里,车祸和人员伤亡在这条线路上经常可见。现在明显好多了,路程更短、弯道更少,每天往返,心情都会好很多。”在当地从事货物运输工作已有15年的重型卡车司机康斯坦丁诺说,“在这条路的施工过程中,每个动工地点都设置了十分明显的标识标牌,让我们看到中国人对我们同胞生命安全的尊重。”
为了保证施工不间断且不影响交通通行,巴塔至涅方公路改扩建项目部充分利用每年6个月的旱季施工黄金期,采用分段施工的方式,对占全线长度近半数的事故频发路段线形进行逐一重点优化,其他路段进行路面补强及加宽改造。同时保证施工便道及人行通道安全畅通,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减少工程施工给当地交通运输带来的不便影响。在科学、高效施工的同时,明确树立“以人为本,修路为民”的理念,周密部署,加强环境保护。在各段施工开展之前,首先对灌溉沟渠及排水通道先行妥善改造,同时加强工程垃圾的分类处理和妥善安置,避免道路施工对沿线生活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年仅26岁的纪欣帆在3年前加入中国路桥的建设队伍,由于其过硬的专业技术本领和非同一般的吃苦敬业与坚韧勤勉精神,在今年被破格提升为巴塔至涅方公路改扩建项目的总工程师。他在说起应对非洲疾病时深有感触:“刚来的时候,我对这里的热带疾病特别害怕。但我很清楚,在野外丛林中施工,蚊虫叮咬,防不胜防,疟疾就是家常便饭,项目部每天都有同事挂吊瓶。”但他的话语中仍透着乐观:“还好项目部有专业的医生及时给我们治疗,在国内没有我们这里这么多的病例,还未必能找到这么专业的医生呢。现在我可以坦然面对疟疾,大不了再打一针。” 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为了全面履约、按期把巴塔至涅方公路改扩建项目建成通车,这位年轻的工程师一离开祖国,就在赤道几内亚连续工作了27个月才第一次回国休假。
任雨山是巴塔至涅方公路改扩建项目沥青混凝土搅拌楼的电气工程师。简单来讲,他的工作就是对路面铺设所需材料的调配和加工。这位性情温和、敦厚实在的西北汉子,在工作里却显得锱铢必较,从不容许任何微小的问题和隐患存在。搅拌楼机械运行不畅,他熟练地挽了袖子,攥起工具,跑前跑后加紧抢修。经常会在搅拌楼隆隆的机械轰鸣声里听到他大声地与当地雇员沟通机械操作和维修的方式方法,每一个细节都反复强调,手势夸张,生怕对方无法透彻理解。在施工建设的黄金旱季,他更是起早贪黑,配合项目进度,让巴塔至涅方公路改扩建项目的每一段沥青路面都铺筑得及时、优质而且美观。
在任雨山初到非洲的日子里,工程所使用的沥青混凝土搅拌楼比较低端,每天的生产数量也很有限。为了在海外市场树立中国建设队伍的信誉和口碑,工程质量和进度无疑是最为重要的。语言不通,文化迥异,气候和环境恶劣,生产设备也并不便利。在那段步履艰难的日子里,任雨山总是凌晨3点便起身开始工作,直到半夜才离开搅拌楼。回想起那段时日的磨砺,任雨山眼中却充满了坚定:“我的工作直接关系到项目建设的质量和进度,容不得丝毫拖延。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再苦再累也不能误了工作,我认为这是工作应该有的态度。”
在当年那长达100多天的援外项目建设攻坚战中,每天不足4小时的短暂睡眠和高强度的工作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疟疾和伤寒。项目建设者们总是对这个画面非常熟悉:任雨山每天凌晨艰难起身,拎着输液瓶来到搅拌楼。搅拌楼操作间的灯映黄了四野的黢黑,输液瓶斜挂在操作间虚掩的铁门上,任雨山额头不断渗出大滴汗水,他低下头去,用插着输液管子的粗糙双手稳稳地打开了沥青混凝土搅拌楼开关……
任雨山用这双宽厚粗糙的手撑起了多年来从未有过疏漏的高效工作,为遍布赤道几内亚大陆地区340公里的6条宽阔道路调配了充足质优的沥青混凝土拌和料。他的双手缔造了享誉国内外的国家优质工程,赢得了赤道几内亚人民对中国路桥人的信任和赞誉,也因手把手地传授给当地雇员娴熟的工程技能而得到当地朋友的感激和信赖。
在工作中,任雨山是技师;在育人时,他又是严师。经他的言传身教,众多当地雇员逐渐掌握了沥青混凝土搅拌楼的工作技能,成为赤道几内亚具有实践经验的工程建设人才。脱去工装,任雨山的神情显得温暖而有些黯然:“再过两年我就退休了,只希望我离开的时候,我的徒弟们能比我做得更好。在这里,我们中国路桥建设的每一个项目都是优质工程。从前是,以后也是。”
谈起工作来思路清晰、头头是道的任雨山,说到生活时却变得有些伤感。12年来,生活似乎已经成为工作夹缝里面一个很少被顾及的陌生词汇。“来到这里,我只是低头做事。日子单纯,慢慢流逝。我最为感谢的人就是我的老母亲。她健康的身体让我可以安心在外工作,做出一份更大的贡献。希望我退休后母亲身体依然康健,我喜欢这份工作,却也希望能早点回家,陪母亲过上一个春节。”任雨山的眼里湿润了,他只是低下头去,很久没有再说线年不过弹指一挥间,每次项目竣工,我都喜欢去崭新的路面上走一走。这些平整的路面材料是我一手调配和校验的,心中的自豪无法形容。现在,巴塔至涅方公路改扩建项目的全线竣工是我和我的同事们又一份自豪的成果。”任雨山感慨地说,“在非洲的日子里,疾病、分离,以及早已经被我们习惯的寂寞,伴随我们走过了一路又一路不一样的风景。也许工作本就是一个充满执着的过程,而不是一种限定的结果。我因此从无怨悔。”十多年之后回头去看,这些伟岸却也孤独的建设者们所失与所得混杂交织,值得人们去品味。
改扩建项目开工以来,项目部在做好施工建设的同时,积极为当地居民提供工作岗位,并为沿线居民提供各种生活协助。随着项目的推进,中国路桥为沿线个社区打造了水井,为当地修建了学校和教堂,并正在筹建一所医务室,力求改善当地的医疗卫生状况。此外,项目部还为沿线居民的一些其他生活需求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贴心的善举让沿线居民对项目建设充分支持,沿途的居民见到中国路桥的工程车辆,总会竖起大拇指,表达无声的敬意。
巴塔至涅方公路改扩建项目人事代表艾伯森是当地小有名气的“中国通”。艾伯森对中国和中国人的了解,源于五年前就加入了中国路桥的工作团队。“最初选择工作的时候,我接触到了中国路桥一个在建项目的项目经理蒋勇。现在,他已经是中国路桥赤道几内亚办事处的副总经理。他以中国人特有的诚实和守信以及对我们的尊重赢得了我的信赖。可以说,我是追随着这样的人格魅力来到中国路桥的。”艾伯森说。工作5年来,艾伯森一直勤勤恳恳,与中国的同事们相处愉快,他说:“对我而言,这里的工作让我感到开心。在与中国路桥合作的过程中,我看到了中国人帮助我们发展的诚意。我愿意一直留在这个团队中,我更希望这个团队永远不要离开我的国家。”
一年前,艾伯森陪同巴塔至涅方公路改扩建项目的一支建设小分队来到了项目沿线的一个叫Midjimiton的村子,这个村多年来一直取水困难,小分队为村子铺平了公路沿线的便道,帮助他们打了一口水井。虽然工程不。